• <wbr id="z6kld"><li id="z6kld"></li></wbr>
    <wbr id="z6kld"><noframes id="z6kld">
  • <strike id="z6kld"></strike>
  • <wbr id="z6kld"></wbr>
  • 義烏網

     找回密碼
     注冊
    義烏網 首頁 新聞熱點 財經新聞 查看內容

    中國經濟通貨緊縮了嗎?

    2023-4-16 09:31| 查看: 3103

    摘要: 在2023年全力拼經濟的階段,大到宏觀研判,小到投資理財,搞清楚當下到底是真通縮或非典型通縮還是假通縮,就變得很關鍵。 隨著4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CPI數據,與之相關的討論聲忽然多了起來。 從數據來看,3月 ...


    在2023年全力拼經濟的階段,大到宏觀研判,小到投資理財,搞清楚當下到底是真通縮或非典型通縮還是假通縮,就變得很關鍵。

    隨著4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CPI數據,與之相關的討論聲忽然多了起來。

    從數據來看,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(CPI)同比上漲0.7%,環比下降0.3%;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(PPI)同比下降2.5%,環比持平。單這么看,似乎看不出什么端倪。

    但如果觀察今年一季度CPI的表現,可以看到,1到3月,CPI同比從2.1%持續下行到了0.7%,這也是時隔13個月再次回落至1%以下。PPI同比從2021年10月份開始也在持續萎縮,3月進一步下行到了-2.5%。這下才引發了市場對于“通縮”的擔憂。

    一些財經博主或大V認為,從數據上看,中國經濟出現了通縮的跡象:CPI雖然是正增長,但對應GDP5%左右的增速,CPI卻接近0,是明顯的物價萎縮。

    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,嚴格意義上的通縮,是以下兩種情況至少出現一個:1.CPI同比漲幅為負,且維持3個月;2.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為負,且維持3個月。

    從目前情況看,CPI雖然接近于零增長,但畢竟還沒有轉負;3月末,廣義貨幣M2余額281.46萬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12.7%,增速比上月末低0.2個百分點,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,M2增速并不為負。

    因此通縮并未真正發生。只能說是“非典型通縮”。

    警惕通縮發生

    所謂通貨緊縮,按照學術定義,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,貨幣的價值升高,商品及勞務價格總水平持續下跌。人們比較直觀的感受是物價下跌。

    經濟學家們會憂心通縮是經濟狀況不佳的信號:通貨緊縮通常伴隨著消費需求的低迷甚至嚴重不足。長此以往,還會抑制投資與生產,造成經濟衰退,引起失業、工資下降及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下跌。

    很多人覺得物價下降東西便宜了是件好事,但物價下降之后,不管是消費意愿還是投資意愿都會大幅度萎縮,一旦物價進入到負增長的狀況當中,意味著整個經濟運行將會進入到循環收縮的邏輯當中來。這對于我們去逆轉經濟運行,修正經濟預期,帶動經濟增長,擴大消費和投資都會帶來巨大的麻煩。

    實際上中國有兩個物價數據,一個是消費者的價格指數CPI,目前CPI依然是正增長,但是正增長幅度不斷萎縮,開始接近于0增長。另外就是我們的PPI,已經多個月處于負增長狀況,剛剛公布的3月份PPI同比下跌2.5%,所以如果從PPI角度來講,就確定無疑,工業生產品出現了通貨緊縮。

    CPI雖然是正增長,但我們對應GDP5%左右的增速,CPI卻接近0,實際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物價萎縮。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對比于經濟增速來說,物價是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況當中。

    大家擔心的通貨緊縮在兩方面給我們警示:

    一是出現衰退的風險。我們從經濟周期和GDP數據上講,整個中國經濟處于復蘇的狀況,但從物價的萎縮甚至可能負增長來說是在提示衰退的風險。結合起來看,整個經濟復蘇的根基并不扎實。如果經濟沒有辦法延續復蘇態勢的話,甚至可能重新再次進入到衰退。

    二是政策可以進一步發力。能夠刺激消費增長的政策應持續發力,還有更多的貨幣投放,因為貨幣投放可以幫助大家去擴大消費和投資的沖動。個人判斷極有可能在5月之前有相關政策的落地和出臺,無外乎就是對于房地產、汽車、家電消費的刺激政策。如果最終消費能夠有一定增長的話,對于CPI的走強,對于緩解通貨緊縮的擔憂都會有比較大的幫助。

    保守療法復蘇經濟

    目前中國尚未出現典型的通縮。不過,經濟的確偏冷,“準通縮”已經出現了。這主要反映在PPI上,同比下降2.5%,創下一年來新低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當前貨幣政策對“幣值穩定”的重視,也是“準通縮”出現的一大原因。央行高層多次強調維持人民幣“幣值穩定”,它體現在兩個方面:對內的購買力穩定,以及對外的匯率穩定。

    說白了,就是面對經濟下行周期的時候不想再大水漫灌。因為大水漫灌雖然簡單粗暴管用,但后遺癥比較大,會帶來貧富差距拉大,還會影響人民幣國際化,影響友好國家使用人民幣。所以,這一輪經濟復蘇使用的是保守療法。

    但總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。通脹低位,不會對政策構成掣肘,當務之急是全力拼經濟。

    史上最強信貸水平?

    同日,央行發布了金融數據。如果說通脹數據釋放了一些悲觀情緒,那么金融數據可以說是振奮人心了。因為無論是從總量上,還是結構上,3月的信貸數據都能稱得上是同期最強水平。

    史上最強信貸來了?總量上,3月社會融資規模新增5.38萬億元,高于預期4.42萬億元,同比多增7079億元,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.0%。新增人民幣貸款3.89萬億元,高于預期3.09萬億元,同比多增7600億元,貸款余額同比增速11.8%。信貸和社融數據均刷新了同期的歷史記錄。

    結構上,居民端也出現了邊際變化。從過去的企業端融資發力,到現在居民端也有意愿開始借錢了。對比去年同期,居民戶貸款新增了4908億元。其中,短期貸款增加2246億元,中長期貸款增加2613億元。這意味著,短期的消費意愿,以及中長期的購房意愿,都出現了明顯的改善。

    但是為什么市場沒有出現想象中的大漲呢?我們再往深一步看,3月M2同比增速12.7%,M1同比增速5.1%。當前M2-M1剪刀差,是在繼續走擴的。

    M2-M1剪刀差,一般反映的是經濟的活躍程度。因為M2-M1的部分主要為流動性弱于活期存款的那部分貨幣,包含企業定期存款、居民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等。

    當M2-M1增速走擴時,意味著信貸增量雖然變多了,但這一部分錢還沒有被利用起來。企業、居民將活期存款定期化或理財化,而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,資金存在空轉的現象。

    從今年A股表現來看,市場已經逐漸從前期的“強預期、弱現實”,轉向“弱預期、弱現實”。經濟表現依然存在著分化。一方面,受政策推動的基建、地產板塊處于復蘇態勢。但另一方面,企業盈利整體依舊不及預期。

    簡單來說,當前市場并不缺流動性,但如何把這部分錢有效轉化到消費、投資中去,還需要經濟復蘇以及信心修復來提供可持續的支撐。如何去撬動這一部分的流動性,打開市場的風險偏好,會是未來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
    我們既要看到中長期經濟復蘇的潛力,也要注意短期信心修復上的不確定性。未來要出現趨勢性大幅上漲的行情,難度還是比較大的,更要注意階段性的、結構化的機會。

    義烏網

    GMT+8, 2023-6-4 17:38

    返回頂部
  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|亚洲无码视频一二|最新av中文字幕|国产自产高清在线